北京市门头沟区农业农村局

专栏首页 > 业务动态 > 部门动态

索 引 号:11J003/ZK-2025-000060

公开责任部门:门头沟区农业农村局

信息名称:农耕园里的古道新“声”,听见乡村的未来

文   号:

信息有效性:有效

生成日期:2025-08-12 10:38

发布日期:2025-08-12 10:38

内容概述:

农耕园里的古道新“声”,听见乡村的未来


当夕阳为京西古道披上金甲,当千年文脉遇到现代活力的交响——6月28日,京郊首个“古道+音乐+民宿”主题周末休闲文化品牌“京西古道落日音乐节”在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水峪嘴村启幕。这场融合历史文脉与现代艺术的盛会,以“古道徒步+音乐狂欢+农耕体验”的创新模式,首周便吸引5000余名游客及村民参与,带动周边消费15万余元,民宿预订率飙升80%,为京西乡村多业态发展按下“加速键”。

目前,京西古道落日音乐节已常态化开展3场,未来每周六晚都将与村民游客美好相约。



沉浸式体验: 古道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超时空对话

京西古道落日音乐节演出场地设在永定河农耕文化体验园,以青山为幕、花海为景,依托“沉浸打卡游”“京西深度游”等创新创业项目,将千年古道的历史厚重感与现代音乐活力巧妙融合。




白天,游客可徒步探访牛角岭关城、古道博物馆、关帝庙等景点,触摸骡马蹄窝的沧桑;傍晚,在向日葵花海中沉醉于落日音乐会,感受漫步京西古道的意境与现场落日live的碰撞。



夜晚,入住星空民宿,搭配周五至周日开放的“妙峰市集”,形成“农业+文化+旅游”融合的消费闭环。




当《蓝莲花》的旋律响起,脚下的古道仿佛活了过来。历史与现代的交织,让音乐有了更深刻的内涵。首演当晚,光圈乐队带来的民谣与摇滚混搭演出引发全场大合唱,开放麦环节更让游客争相登台,现场气氛持续升温。

场景再造: 消费体验与休闲园区的深度耦合




作为门头沟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重点培育的休闲农业园区,由村企合作经营的永定河农耕文化体验园,以4.9公顷的空间为画布,在音乐节的带动下,将生态观光、亲子研学、休闲度假等多元功能转化为层层递进的消费场景——“可看”的景观设施,变成了 “可购” 的消费节点。



游客们可坐在花海边听乐队演奏的轻快旋律,或边品冰镇西瓜边饮清爽啤酒,视觉里的生态画卷、听觉上的音乐律动与味觉中的夏日清爽交织碰撞,共同织就一场沉浸式的感官盛宴。这般难忘的体验,早已在心底埋下了再来的期待。



鱼菜共生区内,家长带着孩子共睹生态美景;果品采摘区里,游客穿梭其中,现摘的水果散发出新鲜的气息;蔬菜认领区前,人们亲手种植应季蔬菜,体验农耕的乐趣。




农用工具机械展示区旁,老物件在人们默默诉说着以往的故事;老食堂内,农家菜香气扑鼻,一桌家庭聚餐刚散,下一波便赶紧准备起来;露营烧烤区内,年轻人们正在围坐谈笑,一旁食材正被炭火炙烤出焦香。




午后的房车露营基地,几台房车旁支起了遮阳篷,游客们正享受桌游带来的休闲时光;滑草区的滑道上不时传来欢笑声,滑草车刚停下,孩子便拉着家长的手说想再来一次——从舌尖到指尖,从体验到收藏,园区的每一处角落都在诠释着“消费即生活”的惬意,让田园乐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乡村经济活力。

多元业态: 市集经济与乡村产业的协同发展

音乐节不仅是文化盛宴,更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20余家商户入驻妙峰市集,非遗玫瑰饼、鱼菜共生农产品等特色产品营销额及周边民宿预订量爆增,音乐会以其独特的方式吸引游客从“过境游”向“过夜游”的转变。



妙峰市集不仅是美食天堂,更是乡村产业的展示窗口。20余家人气摊位中,既有非遗玫瑰饼等老字号,也有鱼菜共生鲜蔬、水峪嘴村文创冰激凌,还有融汇妙峰好物的妙峰下午茶等新产品。



其中,鱼菜共生鲜蔬从大棚到餐桌实现“零周转”,既锁住了食材的鲜嫩口感,也让游客亲眼见证从种养到食用的品质保障。

除市集外,水峪嘴村还正式发布“篮球主题两日游”“暑期乡村特训营”等创新创业机会清单,吸引青少年培训机构入驻,并且剧本杀、沉浸打卡游等项目也在同步开发中。通过借助“村跑”“村BA”等群众性体育赛事,以“农业+文旅+体育”的模式,让乡村在周末之外也能留住人气,进一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示范效应: 京西古道片区建设的创新实践

作为市级“百千工程”项目首批示范村,妙峰山镇水峪嘴村以“农耕园里的落日音乐节”为支点,探索“青年入乡·城乡融合·文化赋能”的乡村振兴路径。音乐节搭配非遗市集等系列活动,并引入民谣歌手等多元演出阵容,持续释放 “农业+文化+旅游”的叠加效应。近年来,门头沟区着力打造“诗画乡村”,并以古道文化为魂,推动二批京西古道片区(王平镇-妙峰山镇)建设。



通过举办落日音乐节,可以让更多人发现京西古道的“活态魅力”,马致远故居所在的王平镇与古道文化尤为丰厚的妙峰山镇形成紧密联动,游客可追寻“古道西风瘦马”的诗意,沉浸式感受元曲文化。这种“文化串珠”模式,正成为门头沟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品牌带动: 文旅融合与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音乐会”到“音乐节”的称谓之变,绝非简单的概念转换,而是农文旅活动从偶发式体验向系统化品牌建设的质的飞跃。



当京西古道的商旅记忆、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落日景观的视觉意象、音乐艺术的情感共鸣深度融合,本质上是在构建一套独特的品牌认知体系——这种体系既赋予了活动区别于同类项目的辨识度,更通过文化内涵的注入,让游客在消费体验中形成情感认同,为品牌忠诚度的培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周末固定举办+主题专场轮换”的运营机制,打破了单次活动的时空局限,使品牌影响力得以持续累积,最终推动其从区域内的特色活动成长为具有代表意义的特色IP。



“古道落日音乐节”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吸引客流形成的直接消费拉动,更在于通过“音乐+”的模式,将古道徒步、妙峰市集、星空民宿等分散业态串联成有机整体,构建起 “食、住、行、游、购、娱” 的消费闭环。这种闭环的形成,打破了乡村产业各自为战的壁垒,使文、旅、农、林、商、体、学等资源在品牌带动下实现高效联动,本质上是对区域经济生态的重构。当品牌成为整合资源的纽带、激活消费的引擎,其所创造的就不仅是短期的经济收益,更是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融合发展范式。

数字赋能: 云村建设与数智政府的创新实践

深化游客参与感,音乐节与“水峪嘴云村民”计划形成深度耦合——游客扫码认领千年蹄窝成为虚拟“云村民”,本质上是构建文化传承的数字化参与体系。这些蹄窝作为历史的具象载体,其认领行为不仅是纪念仪式的数字化延伸,更赋予参与者守护文化遗产的责任:通过线上平台介入古道修复的互动机制,使文化遗产从静态展示转化为动态参与对象,真正实现“活态传承”的价值内核。



截至目前,京西古道352个承载千年记忆的蹄窝,已获全球12000余名“云村民”认领守护。这种跨越地域的参与热情,实则是文化认同的数字化投射,既为古道文化注入持续性传承动能,更让独特的商旅文明借由数字技术突破时空局限,形成更广泛的文化传播场域。



立足此次音乐会的成功经验,妙峰山镇将以此为新的起点,持续深化“文化引流、旅游消费、产业升级、治理增效”的发展路径,结合“数智妙峰”小程序推广,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全域景区化融合发展。

未来探索与发展:从文化唤醒到消费场景再到文化IP升级

从过去的角度来看,京西古道落日音乐节是对这片土地千年文化的当代唤醒。历史上,京西古道作为京畿通衢,驼铃声中商旅穿梭,商号吆喝、马帮号子、驿站戏曲共同构成鲜活的“声音记忆”,夜晚的驿站更是灯火通明,说书弹唱间形成热闹的“古道夜生活”。

如今的音乐节与这份历史形成奇妙呼应:农耕文化体验园恰是昔日古道村落聚集地,农耕用具见证过的历史文化聚会,正以现代旋律重现。而过去“人流聚集—消费产生—文化传播”的古道繁荣逻辑,与当下的运营理念跨越时空共鸣,让沉睡的文化资源在当代焕发新生,延续着商旅繁华的文脉。

从当下角度来看,京西古道落日音乐节以 “轻资产、重体验” 模式,为乡村发展夜经济提供了参考样本。活动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将古道文化、农耕文化转化为消费场景,既降低运营成本,又保持文化本真性。

正如门头沟区委农工委区农业农村局所倡导的“乡村经营”理念那般——以开放心态对接市场,激活乡村资源价值,在城乡要素互通中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

从长远角度来看,未来或许可以将音乐节作为撬动区域文旅发展的支点,结合园区的农耕研学基础,开发音乐主题研学课程,让青少年在学唱田间小调的过程中了解传统农俗;联合周边村落打造“音乐民宿集群”,推出“听曲+住乡居+学农事”的打包体验,逐步构建起以音乐节为核心,涵盖体验、消费、传承的文化IP生态链。

当每周的旋律成为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外来游客的必打卡项目,永定河农耕文化体验园的夏日时光,终将从一场场音乐会沉淀为具有地域标识度的文化符号。

结语


京西古道落日音乐节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古道+音乐+文旅”的创新模式,更在于其对乡村振兴的深层思考——如何让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随着活动常态化运营,这片承载千年文脉的土地,将以全新姿态,成为首都西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闪亮名片。